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政府所在地——敦达浩特东北约20公里,当地牧民俗称“昭奈曼苏默”(意为108个庙)。城廓、街道建筑的轮廓大体可辨。遗址北部有连绵起伏的山岗,南边有滦河流过,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南是广阔的草原。每逢夏季,草原上盛开美丽的金莲花,远远看去,犹如金色海洋。元上都始建于元宪宗六年(1256),建城时汇集了国内外能工巧匠,三年建成,后又经数十年扩建。最初时叫做开平府。元中统五年(1264),忽必烈就任大蒙古汗后不久,将开平府升为上都,实行两都制。
上都是元朝的夏都,与大都(北京)南北遥望,因地处滦河北岸故名滦京、上京。上都城是由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刘秉忠负责设计建造的,主要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建筑风格,当时也兼顾蒙古游牧生活的习俗。它是一座富有特色的草原城市。上都城由宫城、皇城、外城组成。全城呈方形,外城周长约9公里,城墙全部用石块和土砌成。宫城位于内城中部偏北,南北长620米、东西宽570米,是皇帝及其嫔妃驻地。城墙用黄土夯筑,外用砖包砌,四角建角楼,东、西、南三面正中设城门,有丁字形大街与三门相连。在宫城中央偏北,有一小山似的方形建筑台基,为大安阁遗址。在宫城内北部,有一“阙式”建筑遗址,其台基与城墙等高,台基上各色琉璃瓦残片遍地,柱础历历,为穆清阁遗址。在宫城内,已发现的宫殿有30余处。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南角,街道布局整齐对称,多为官署建筑。外城每边长2200米,城内北部土岗为帝王游乐的苑囿区,西部有官署和作坊区。城外是集市贸易场所,地表有密集的小型建筑遗址。遗址内的各主要殿宇、楼台、亭阁的台基以及街道布局、城内水利工程、祭祀区的情况都已经探明。皇城在东南角,是当时随皇帝前来避暑的官员们的临时驻地。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中记载:“终抵一城,名曰上都,今在位大汗之始建也。内有大理石宫殿,甚美。其房屋皆涂金,绘种种鸟兽花木,工巧之极,技术之佳,见之足以娱人心目”。由此可想象当年上都之繁华。元上都荒废于明。上都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95年国家正式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。
上一页:蒙古汗城蒙古文化旅游区
下一页:迪彦林场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