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,噶尔丹趁漠北蒙古三部内讧之机,率兵3万,越过杭爱山,进击三部牧地。土谢图汗组织三部之众在土拉河畔与噶尔丹展开决战,鏖战三日,喀尔喀全军奔溃,逃往漠南蒙古地区,投靠清廷。噶尔丹乘胜进击喀尔喀蒙古,不断南下,极大地破坏了漠南蒙古的安宁与和平。康熙帝决定武力征讨之。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)六月,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为名,再次南进,并在乌尔会河大败清军。噶尔丹初获胜,趁势直抵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乌兰布通,距北京仅700余里。清廷大震,急调兵遣将,采取分兵合击的战略,迅速北上抗击。康熙帝令其兄福全为抚远大将军,其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,分率左右两翼清兵出古北口和喜峰口。八月一日,清军与噶尔丹会战于乌兰布通。
噶尔丹军共二万余人,依山阻水,缚万驼足横卧于地,上盖以湿毡,背上加以箱垛,环列于山下,军士于垛隙间发矢放枪,号曰“驼城”。清军向噶尔丹军发起猛攻,先以猛烈的炮火轰击“驼城”,噶尔丹军也发炮还击,双方炮声隆隆,震天动地。激战半日,清军的炮火轰毁了噶尔丹军的“驼城”,随后清军发起进攻,双方军士展开了殊死的肉搏战。噶尔丹力不能支,率残部趁夜出走。
乌兰布通之战,使噶尔丹第一次遭到重创,它不仅使漠南蒙古得到安宁,也使清廷在漠北蒙古三部中树立了极高的权威,从而为次年多伦诺尔会盟奠定基础。

驻防八旗与军府制度
|